9月17日下午,由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协办的2025级研究生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在我校雁塔校区和鄠邑校区同步举办。学生心理成长指导中心主任肖琼教授和魏晓言老师分别担任主讲,为新生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互动热烈的心理健康知识盛宴。
在雁塔校区,肖琼主任以“心态护航——研究生心理适应讲座”为主题,从多维度解析了心态管理的奥秘。

讲座伊始,肖教授带领现场的研究生同学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热场游戏,现场氛围立时松快起来。接着,她结合研究生科研学习的特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影响心态的两个方面:内在与外在,带领大家分析认识压力之源,引导新生正确认识主客观因素对心态的影响。针对心态失衡的原因,肖教授提出了三个关键影响因素:认知的局限性、情绪干扰和个性差异。她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固定思维模式如何限制个人发展,情绪如何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以及不同个性特质如何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在如何培养积极心态方面,肖教授分享了六大实用策略:平衡当下与未来、增加积极情绪、积极的解释风格、追求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际互动、提升人生观层次等。她特别强调了“运动对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作用”,建议研究生们既要抓紧科研学习,同时也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最后,肖教授提出“与导师沟通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课题,”她希望同学们在导学关系的构建上主动沟通、明确期望、及时反馈、保持尊重,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鄠邑校区,魏晓言老师以“心动力,赋能新研途”为主题,带领新生探索研究生阶段的心理成长路径。

魏老师首先分析了“研途起点”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革新,”她指出,“这个过渡期常见的适应困难、焦虑情绪和自我怀疑都是正常现象。”接着,魏晓言引用心理学家塔尔·本-沙哈尔的“汉堡模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四种人生模式: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她引导学生思考:“你选择哪种‘汉堡’?是及时行乐但后果堪忧的‘垃圾汉堡’,还是过程艰辛但未来美好的‘理想汉堡’?”这一形象的比喻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注入‘心’动力”环节,魏晓言融合东西方积极智慧,既介绍了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分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调适智慧。最后,魏晓言重点讲解了“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方法。与固定型思维相比,成长型思维者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更愿意接受挑战、坚持面对挫折。

两场讲座不仅为新生提供了实用的心理调适工具,更帮助他们建立了积极应对科研压力和人际关系的信心。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习,对研究生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掌握了更多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为接下来的科研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研究生入学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学校还将开展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个体咨询等服务,全方位支持研究生健康成长。
- 文字:刘蕙
- 图片:宋亚文
- 编辑:宋亚文
- 审核:田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