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教职工应对突发事件与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夯实平安校园建设根基,同步推进第三批“急救校园”建设落地见效,2025年10月15日下午,西安市鄠邑区红十字会、校工会与校医院联合发力,于鄠邑校区校医院顺利开展第一期教职工应急救护专项培训。本次培训以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为核心,吸引全校各单位30余名教职工积极参与。
校工会副主席王钧在培训中强调,教职工是校园安全的“核心守护者”,应急救护培训既是提升个人应急能力的“必修课”,更是推进急救校园建设、守护师生生命安全的“关键课”。他表示,校工会将持续联动校医院,为教职工搭建实用技能学习平台,助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培训由校医院副院长李文霞主持。她指出,高校人员密集,教职工掌握基础急救技能,既是对自身与家人健康的负责,更是守护学生安全的“坚实屏障”。同时,她向鄠邑区红十字会与校工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鼓励参训人员珍惜学习机会、力求学有所成,争当校园安全的“移动卫士”。随后,校医院急救负责人伍晓燕主任作培训要求,她叮嘱参训教职工:一要全情投入理论学习与实操练习,确保吃透急救核心要点;二要主动交流疑问,及时扫清知识盲区;三要牢记所学技能,未来在应急场景中切实发挥作用。最后,校医院副院长成怡敏宣布培训正式开班。



本次培训由伍晓燕主任带领的急救师资团队授课,采用“理论讲解+实操演练”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内容紧密贴合校园与生活应急需求,形式生动易懂。理论环节,李艳讲师以通俗语言深入浅出,系统讲解心肺复苏(CPR)的重要性、“黄金4分钟”抢救时间、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原理及气道异物梗阻(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要点,谭亚讲师进行操作示范;实操演练环节,教职工分6组借助模拟人,在12名讲师“手把手”指导下反复练习心肺复苏全流程——从判断意识、呼救求助,到规范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每一个环节均逐点纠正,确保动作达标;针对成人、儿童等不同人群的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差异,讲师亦细致拆解教学,保障全员精准掌握。




培训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参训教职工全神贯注,不时举手提问交流操作细节,纷纷反馈培训内容“实用、解渴、指导性强”。大家表示,此次培训不仅颠覆了以往对急救的认知误区,更真正学到了能救命的“硬本领”,对参与急救校园建设的责任感也显著增强。最终,本次培训获得教职工高度认可,30余名参训人员全部通过考核,顺利取得“CPR+AED”培训证书。






此次培训是学校构建“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第三批急救校园建设的关键实践。它不仅大幅提升了教职工的应急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更在校园内播撒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公益种子,为高效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校医院将持续深化与鄠邑区红十字会、校工会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推动急救知识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普及,让更多人成为生命安全的“守护者”,共同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