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硕果盈枝。为帮助新生以良好的状态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9月11日上午,学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分别在雁塔校区和鄠邑校区举行。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负责人、各院系新生辅导员及全体2025级研究生线上线下参加学习教育。
在雁塔校区,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周德胜教授为新生作了题为“传承·创新·担当”的专题讲座。周教授从“明晰使命—我们为何而来、潜心学术—我们如何研究、坚守正道—我们遵循什么、成长赋能—如何走得更远”四个方面给新生上了精彩的读研第一课。他指出,研究生阶段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知识的创造,研究生应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后备军。强调同学们要涵养学术品位,保持好奇心、严谨性、洞察力和批判性,做好文献调研,运用好实验、数据、模型等研究方法,学会通过论文写作、学术演讲、会议交流提升学术表达。同时要秉持严谨科学态度,坚守学术道德,远离抄袭、剽窃、造假和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周教授建议同学们选择前沿课题、制定分阶段计划、勇于创新、敬畏失败,并注重与导师和团队的高效沟通与协作。讲座现场同学们积极提问、互动热烈,周教授就理想信念、时间管理、科研方法等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在鄠邑校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赵需要教授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维度,结合自身教学与科研经历,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思想深刻、情感真挚的学术启蒙课。赵教授从“爱国”讲起分享了自己早年访学的经历,强调祖国是最坚强的后盾,他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厚植家国情怀,永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初心。在“敬业”部分,赵教授强调,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敏锐的现实关怀。他提倡同学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到知行合一。谈到“诚信”时,他结合近年来学术圈出现的不端案例,提醒同学们恪守学术道德,敬畏学术规范,坚决抵制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等行为。最后,赵教授以“友善”作结,鼓励同学们与导师保持积极、开放的沟通,建立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共同成长的良性导学关系。他希望同学们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团结协作结伴而行,成为彼此的支持和良师益友。


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田虹霞在雁塔校区会场向新生介绍了学校围绕“立德树人 学术启航”主题,精心安排了“思政铸魂、学术启航、朋辈互助、心理赋能和安全护航”五大板块的内容。并对新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传承铁人精神,发扬“苦干实干”传统,在油气勘探、新能源开发、智能油田建设等领域勇担时代使命。二是把握研究生阶段“创新与实践并重、严谨与诚信同行、合作与交流共进”三个关键,做学术探路者和行业实干家。三是融入西石大,利用学术资源、校园文化、奖助支持与行业平台,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研究生院副院长姚军、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教育与管理办公室主任宋亚文分别主持两校区报告会。

研究生新生听取两场讲座后,受益匪浅。
石油工程学院袁宇轩同学表示,周德胜教授耐心解答了我关于外文文献阅读的困惑,从“先泛读抓摘要再精读深钻研” 的方法,到借助工具高效整理文献要点的技巧,切实解决了我当前的难题。这次讲座不仅为我明确了前行方向,更激发了我深耕学术的热情,未来我会以规划为帆、信仰为舵,扎实走好每一步科研路。
化学化工学院王晗同学说,周德胜教授渊博的学识与深刻的见解,为我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指明了方向。他强调的学术严谨与创新精神,让我认识到研究生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提升。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以周教授的教诲为指引,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以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投入到研究生学习中,为学术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秦雨桐同学说,听完赵需要教授的讲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心怀家国,去解决真问题。赵教授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阐述,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学术方向,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我会牢记教诲,努力做一个坐得住冷板凳、扛得起时代重任的西石大人。”
人文学院苟锦睿同学表示,赵教授幽默又语重心长的分享,让我对未来的科研生活少了些迷茫,多了份坚定。他提到的“傻有傻福”和“敬畏失败”,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敢于在学术道路上勇敢尝试,不畏艰难。同时,对学术诚信的强调也为我划清了不可逾越的红线。我将以“厚积薄发”的态度,从博览群书和跨学科学习开始,脚踏实地走好研究生阶段的每一步。

- 文字:刘蕙
- 图片:宋亚文 刘蕙
- 编辑:宋亚文
- 审核:田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