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22日,我校学生刘雨涵、杨宇欣、张娜、周昱竹作为陕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十九期高校培训班学员,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参加学习实践,通过参加专题教学,踏访红色遗迹,聆听先烈故事,深入实地调研,投身劳动锻炼,碰撞思想火花,触摸延安精神的血脉与温度,深刻体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延安情怀和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希望,在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点亮真理火炬,夯实信仰之基
本期培训采用专题授课与现场研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员们深入学习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的应用与实践》等课程。课程内容聚焦党的百年征程、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担当等方面,既具有思想的深度,又充满实践的温度。这种学习实践模式有效促进了学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思践悟,进一步夯实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

踏寻革命足迹,赓续精神血脉
置身于延安这片红色沃土,学员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展开沉浸式研学之旅。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到枣园、杨家岭旧址,再到延安大学校史馆、梁家河,以及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大家实地探访革命遗址,回溯党中央艰苦卓绝的十三年奋斗历程,深刻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及人民情怀。学员们前往“四·八”烈士陵园,敬献花篮、擦拭墓碑,向英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通过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使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强大生命力在学员心中愈发鲜活且影响深刻。


深耕实践沃土,锤炼过硬本领
本次学习实践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学唱陕北民歌、学扭秧歌,在民俗韵律中深化对黄土文化的情感共鸣;走进武警延安支队机动大队,近距离接受国防教育,使国家安全意识根植于心;参观路遥文学馆,从文学视角感悟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创作精神;体验“红军餐”、观看《再回延安》,在味觉与视觉的双重震撼中体会先辈的艰苦卓绝;登临宝塔山俯瞰延安新貌,感受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多维度的学习实践拓展学员的视野格局,砥砺意志品质,锤炼过硬本领。


学习感悟
储运2201刘雨涵
初识青马,心中满是好奇与憧憬。这是一场关于信仰、知识与实践的盛宴,更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摇篮。踏上延安这片土地,了解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恢宏篇章。在简朴的窑洞里,学习毛泽东等革命前辈将马列主义的火种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点燃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从破旧的草鞋、发黄的信纸中,回顾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学习、战斗的峥嵘岁月。“青年者,国之魄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理论学习成果,不断探索,躬身实践,让青春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通信2301 杨宇欣
通过七天的学习实践,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系统全面的理解领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和党中央致辞精神,我铭记坚持“两个确立”原则,坚定紧跟党走、拼搏进取,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心和决心。在延安窑洞、南泥湾稻浪、张思德炭火旁,我深受触动,认识到新时代青年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自找苦吃”的行动,才能不负时代、回应召唤。我会把培训所学带回校园,在今后学习工作中,以更坚定信念和饱满热情学思践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
马院研2401 张娜
赴延安参加学习实践,我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触摸到了信仰的温度。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窑洞、宝塔山的晨曦,串联起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足迹。听着老红军讲述长征故事,“半条被子”“小米加步枪”的细节,让“为人民服务”更加具象。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接过的不仅是时代的接力棒,更是“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精神火种。未来,我会把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融入日常,以坚定的理想扎根基层,用实干回应时代召唤,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金融CFA2201周昱竹
本次延安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通过《党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专题教学,系统领悟了延安精神的内核和外延。在杨家岭、梁家河等革命旧址的现场教学,触摸历史脉搏,深切感受革命先烈为国为民的赤诚情怀与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一名学生干部,我将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好桥梁纽带,服务同学成长发展;作为一名石油学子,我将秉持“好学力行,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开拓创新、笃行不怠,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 文字:杨宇欣
- 图片:刘雨涵
- 编辑:李佩琦
- 审核: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