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戎光不息 薪火西行”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以“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 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体悟延安精神与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全景感悟革命史诗,在恢弘的《延安革命史》主题展览中开展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学习之旅。革命文物和现代数字技术交相辉映的展览,将历史映照在眼前,为成员们铺开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使延安精神与抗战精神从书本概念化作生动可感的精神坐标,深深烙印在每位成员心中。

(实践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合影)
实践团成员来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三大核心展区开展深度研学。在西北烽火溯源展区,刘志丹的佩枪、习仲勋的公文包等1500余件珍贵文物还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历程。在抗日民主典范展区,实践团重点研读“模范根据地建设”单元,通过边区货币、大生产农具等实物剖析西北局在政治民主如“三三制”政权、经济自给如南泥湾垦荒、文化动员如民众剧团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从具体的建设中感知延安何以是“新中国的摇篮”。

在枣园革命旧址——这片曾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驻地的历史空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以“触摸为民初心”为主题的沉浸式学习。通过情境体验、历史还原相结合的方式,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自力更生的精神从书本走入现实,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成员心中。


在杨家岭革命根据地,实践团追寻思想之光,感悟理论之力。以中共七大会场——中央大礼堂为起始点开展深度研学。身处见证过历史转折的中央大礼堂,张乐乐同学深受触动,他在学习心得中特别写道:“站在七大礼堂,那句‘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标语,让我真切感受到科学理论武装所迸发出的磅礴力量。不仅此行不仅是一次对思想之光的追寻,更是一次深刻的理论溯源和精神洗礼。”

实践团此次延安之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加快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研究的动力,继续探索“行走的思政课”模式,自觉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文字:雷成霖
- 图片:张林琳
- 编辑:学院办公室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