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晚,学生工作部(处)在鄠邑校区开物楼117举办第十期辅导员交流研讨沙龙,围绕“数智赋能精准资助的探索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毕轶慧、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富民及各院系辅导员代表参会。
本次沙龙立足2025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对数字化转型、精准认定、动态调整机制等核心议题进行系统研讨。杨富民主持会议,指出当前学生资助工作要紧扣 2025 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会议精神,学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先进经验。他介绍了西电在数智赋能学生资助方面的做法,包括构建全周期数据体系、开发精准资助系统、搭建智助服应用场景等创新举措。杨富民点明全国高校资助工作数字化转型趋势,强调我校资助工作应借鉴双一流高校资助工作先进经验,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质效提升。
会上,各院系辅导员针对“数据孤岛”“精准认定难”等工作痛点展开讨论,提出优化申请审批流程、建立互通信息系统、加强隐形资助、保护学生隐私等建议。
杨富民总结中提到要以“系统观念”和“守正创新”推动资助工作从“保障为主”向“保障与发展并重”转型,构建动态监测平台,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科学调整资助标准,推进资助数字化智能化跃升。
毕轶慧表示,2025年为“智慧资助年”,学校将出台新资助文件,确保困难学生受助全覆盖,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免申即享”,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核查机制,开展政策落实调研,畅通申诉渠道,切实保障学生权益。 毕轶慧强调,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石,必须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贯通。她指出,学校将全面落实2025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各院系要以此为指引,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让资助育人的过程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她表示辅导员应动态调研掌握学生需求,积极争取经费与政策支持,加强教育引领,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依托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感恩励志教育,打造创新品牌项目,开拓发展型资助项目。以数智赋能助力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 文字:田酌溪
- 图片:陈杰
- 编辑:刘文豪
- 审核:毕轶慧